获奖项目简介
2022年CAIA奖一等奖:食品危害因子的信号识别、增敏及一体化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浙江省农科院
完成人:刘英菊、徐霞红、敖日其冷、何开雨、刘伟鹏、王柳、魏婕、朱鸿帅
成果简介:该项目属于食品与农业基础研究领域,通过系统研究食品安全中危害因子的信号识别、增敏及一体化检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取得了以下成果:(1) 创建了复杂食品体系中危害因子的双模分析识别技术,实现了信号的自我校正、自我对照、自我验证,开辟了双信号检测的新领域;(2) 开发了基于DNA纳米扩增与广谱免疫技术等系列免疫检测增敏新方法,为食品中危害因子的高通量筛查提供了新思路;(3) 发展了多样性仿生纳米酶催化的宽域颜色识别技术,利用颜色的多样性开发了多种手机APP程序,搭建了多种便携式设备,实现了危害因子的现场快速检测;(4) 创新危害因子一体化检测新模式,构建了识别-富集-检测一体化荧光检测分析策略,提升了现场检测效率。相关成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论文50篇(其中IF>6的40篇,最高IF 19.924),总被SCI他引1007次;申请专利 24 件,已授权发明专利15件、实用新型 2件;并在相关企业得到应用。培育农业农村部“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1名、省杰青获得者1名、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1名、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
创新点及科学价值:本成果属于食品与农业类基础研究领域。瞄准分析化学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立足分析方法创新与食品基质的相互融通,建立了复杂食品体系中危害因子的双模分析识别技术,开拓了基于免疫分析增敏的危害因子检测新方法,发展了仿生纳米酶催化的宽域颜色识别危害因子技术及设备,创新了危害因子一体化检测新模式,为食品危害因子的准确识别提供了新方法,为食品危害因子的免疫分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食品危害因子的现场快检提供了新技术。本研究成果作为基础研究成果,在开辟新研究领域、发挥分析化学工具作用、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在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社会经济效益:本成果主要针对农药、兽药、生物毒素、违禁添加物逐步开发了系列快速检测技术、产品及设备,符合国务院“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中“研发食品中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危害物高效识别与确证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生化传感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化智能离线及在线快速检测装备”的指南与方针。同时,利用免疫分析技术研究各种污染物在食品中的分布规律,为食品管理提供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服务,为评价其对食品健康的安全性和风险性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所开发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于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推进国家繁荣稳定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
应用前景:本成果将促进我国食品安全快检技术在即时性、准确性、稳定性,有助于在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为大宗食品的规范生产、质量监管和消费安全提供保障,并高效助力职能部门对食品重大危害问题的处置效率和预警能力,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