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EIA 2019食品安全风险监控高峰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
时间:2019-10-26      来源:仪器信息网




[导读] 10月24日,第十八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9)同期会议——食品安全风险监控高峰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10月24日,第十八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9)同期会议——食品安全风险监控高峰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加强分析测试领域的学术交流,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水平。本次会上,从事食品安全及检验检测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齐聚一堂,就食品安全风险监管政策、食品安全新技术进展及相关设备进展、行业发展态势等展开广泛的交流讨论。会议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和天津市环境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主办,超过300多位学者、行业相关从业高层与会。


image001.jpg

会议现场


  本次开幕式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所长/研究员张峰主持。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刘成雁、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副院长李莉分别致辞。


image002.jpg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所长/研究员张峰主持


image003.jpg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刘成雁致辞


image004.jpg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副院长李莉致辞


  本次论坛围绕着食品安全相关政策分析及研讨、食品安全新技术发展趋势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共安排了13个大会报告。报告嘉宾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江桂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梁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张志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关亚风、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林金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静、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所长/研究员张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哲、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培龙、军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教授白家磊、沃特世公司市场开发部高级经理孙文军、SCIEX公司高级产品营销经理赵贵平、PerkinElmer公司大中华区产品线经理华瑞。


image005.jpg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 梁钢

报告题目: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现状及展望


  食品补充检验方法的法律依据包括《食品安全抽检检验管理办法》、《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和《药品管理法》,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制修订程序包括立项和起草、报送和审查、修改和复审。

  食品安全快检方法的制定依据为《食品安全法》,此外《食品安全实施条例》明确了应用范围。快检结果显示不合格的产品需经实验室确认才能实施处罚条例。食品快检快捷、简便、价廉,但也存在问题。问题包括快检产品鱼龙混杂、质量堪忧;基层快检人员水平不高;快检数据利用率不高;缺乏统一统计平台等。规范食品快检使用的有关工作包括制定规程、规范使用、结果验证和构建平台。据悉,目前已发布快检检测方法标准20项,立项10项。


image006.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江桂斌

报告题目:环境与食品检测中的一些科学问题


  江院士介绍,食品安全四大环节包括原料污染、加工过程、运输储藏、烹调过程。目前对食品分析的新要求包括在线、原位、在场、成像、快速、高通量和低成本。而食品分析与测量科学本质与核心问题是可靠性。

  江院士讲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着新的复杂形势,包括中国食品贸易迅猛增长;供应链复杂多样,原料的供应已经从本地化为主转向全球化为主;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的加剧、导致食品和饮用水的严重污染;非法添加等导致的食品安全日趋严重;缺乏有效技术应对等。


image007.jp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关亚风

报告题目:被标记痕量组分的明场光学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关亚风介绍,目前读卡仪检测类型包括农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物生物等。读卡仪检测原理为荧光检测,即试剂与目标组分发生特异性反应,导致荧光强度的变化,通过检测荧光强度对目标组分定量。荧光检测的特点为:1、给定波长光激发,带荧光基团分子发射特定波长荧光,很少受干扰;2、具有极高的选择性;3、对农兽残检测,不需要高亮度昂贵的荧光试剂;4、适合致病微生物和生物毒素的检测。


image008.jpg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王静

报告题目:农药残留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王静介绍,农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根据来源可分为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等。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已批准使用的农药有681种。农药残留指的是农药使用后残存在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目前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和技术包括常规的传统检测技术、确证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化学检测技术、生物学检测技术。


image009.jpg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所长/研究员 张峰

报告题目:食品中未知有害物的发掘与质谱检测技术


  张峰介绍,化学性有害物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经济安全,仅2015年经济损失达500亿。目前未知化学性有害物层出不穷,其发掘和检测是食品安全科技的重大难题。化学性有害物发掘检测技术作为世界难题,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下一代食品安全技术的核心。在已知结构骨架上衍生是未知新型化学性有害物的主要来源。该技术的突破点是揭示同类结构的质谱行为规律,建立发掘技术。


image010.jp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晓哲

报告题目:人参成分的深度表征及在质控中的应用


  人参食品安全主要问题包括替代、混用、乱用等问题。人参安全质控的关键问题是多肽,多肽不但可以区分人参和西洋参,还可以用于人参药用部位的鉴别。


image011.jpg

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教授 白家磊

报告题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装备研发


  环境和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种类多,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保障中获得广泛应用。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快速检测技术的优点包括仪器价格低;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不需专业人员操作;技术普及容易,适用于基层和现场操作等。

  据白家磊介绍,目前该实验室正在研究的快速检测技术有分子印记纳米新材料、高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功能化的磁性材料、生物传感检测技术研究、基于免疫芯片技术、仿生光子晶体的制备和应用、基于核酸适配体检测技术研究。未来便携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趋势将朝着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简易便捷等趋势发展。


image012.jpg

沃特世公司市场开发部高级经理 孙文军

报告题目:前沿质谱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中的应用展望


  质谱技术可检测食品过敏原,对特异性过敏食品标记物具有高灵敏度。据介绍,REIMS在食品行业的应用主要有检测特殊产品、形态分析、生产方法、质量/成分和安全等。可为食品安全研究人员提供工具和知识,分子指纹技术为市场营销人员提供产品完整性信息。


image013.jpg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研究员 张志强

报告题目:检验方法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进展


  张志强介绍,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理化检测方法标准1240项,提出230项标准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目录。清理物生物检验方法标准163项,提出31项标准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目录。毒理检验方法目前已完成食品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26项标准清理整合工作。


image014.jpg

SCIEX 公司高级产品营销经理 赵贵平

报告题目:SCIEX高通量定量、筛查新策略—Echo MS


  基于ESI-MS平台的读板速度的优势包括快速实验方法建立、高通量、对样品量要求极少、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及超高的电离效率。性能特点为灵敏度高,无残留,重现性好,突破基质干扰屏障;从统计数据看,分析速度快。


image015.jpg

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王培龙

报告题目:纳米材料与纳米传感


  传感吸附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包括MOF对药物残留吸附与传感、对有机砷传感、对二噁英吸附与传感、对EDCs吸附与传感(逻辑传感)、对其他化合物吸附等。


image016.jpg

PerkinElmer公司大中华区产品线经理 华瑞

报告题目:使用红外化学成像系统快速检测食品中微塑料


  尺寸小于5mm的塑料碎片、颗粒或者纤维称之为微塑料,微塑料多种多样、组分复杂、大小不匀,来源主要包括醋酸纤维纸、尼龙聚酯、塑料轮胎、纤维植物生产等。肉眼可见的毫米级微塑料可用红外ATR方法直接测试,饮用水中的微塑料可用中红外反射成像检测。


image017.jpg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林金明

报告题目: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对试剂的要求很多,包括技术成熟,性能稳定;准确,灵敏度高,测定范围宽;可定量;简单,廉价;快速,易于实现自动化等。化学免疫分析将高灵敏度与高特异性相结合,主要应用在生命分析、环境分析、食品分析和医药分析领域。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