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CAIA奖二等奖获奖项目简介:膜芯片自动化检测技术方法及标准制定
时间:2018-12-04      来源: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完成单位:四川华汉三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农业标准化监测与研究中心(黑龙江)


完成人:黄广平、云振宇、彭丽萍、张瑶、李文静、吴琦、赵琳、王志强、孔鲁裔、韩嘉钰

 

一、成果简介

该技术成果利用反向斑点杂交(RDB)原理,创新研制了自动化膜芯片检测技术,开发出应用于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油菜)及其产品的转基因检测、常见动物源性成分鉴定、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3个领域的膜芯片检测方法、检测试剂盒、自动化检测仪器设备及配套分析软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膜芯片检测技术平台;发表论文8篇(SCI/EI 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研制发布国家标准4项。该成果已在国家及地方食品检测机构、公安部门检测机构、国家及地方海关检测机构、国家及地方粮油检测机构、省市级农业科学院等127家单位实际应用,销售产值4500万元。

二、创新点

在国内首次构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膜芯片检测技术平台。创新性的将食源性致病细菌与食源性致病病毒检测合二为一,一次可同时完成微生物的物种分型和毒力因子检测。首次将该技术平台应用在转基因作物检测、动物源性成分检测及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领域,达到了技术、理论和应用的多项创新。

三、科学价值

该项目将多重PCR扩增技术与基因杂交技术相集成,提供了一种具有高通量、高准确率的两种技术优势集成性的检测技术方案。项目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生物芯片固相基质,改进了制作工艺,突破了目前常用材料在应用上的各种局限性,为生物芯片固相基质家族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可广泛应用的固相基质载体选择。

四、社会经济效益

该技术成果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作物转基因检测的便利性,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的灵敏性、高效性、高通量性,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的时效性、经济性和便利性。基于技术成果制定发布的《GB/T 31730-2015 水稻中转基因成分测定 膜芯片法》、《GB/T 35917-2018常见动物源性成分快速测定 膜芯片法》等四项国家标准,为我国农作物转基因检测、动物源性成分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等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方法选择。

该技术成果及其转化的产品已在国家及地方食品检测机构、公安部门检测机构、国家及地方海关检测机构、国家及地方粮油检测机构、省市级农业科学院等127家单位实际应用,销售产值4500万元。

五、应用前景

本项目成果已在农作物转基因检测、动物源性成分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和动、植物育种筛选等领域开展推广,进行了呼吸道病菌检测等医疗Ⅲ试剂盒的注册工作,牦牛育种芯片试剂盒将很快市场化。今后将在环保、司法鉴定等领域进行快速推广和应用。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以及普通民众对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的日益重视,该技术成果的市场需求无疑将十分巨大,市场应用前景也将非常广阔。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