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空间生物培养与分析载荷技术及应用”技术成果成功通过专家鉴定
时间:2018-07-23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2018年7月10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组织专家组在北京对北京理工大学自主设计、研发的“空间生物培养与分析载荷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进行了技术鉴定。


改image001.jpg

成果鉴定会会场

  

改image002.jpg

鉴定专家组听取研究报告


  会议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技术部主任汪正范研究员主持召开。首先,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胡晓珉秘书长代表校领导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组织本次会议表示感谢,对到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并希望专家组对技术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渝英研究员代表协会发言,指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对成果鉴定工作高度重视,安排专职部门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本次会议邀请了空间研究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专家,对各位专家的拨冗出席表示感谢;推荐柴之芳院士做本次会议专家组组长,姜国华研究员和白明生研究员担任副组长。


要最新改image003.jpg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技术部主任汪正范研究员主持召开会议


最新改image004.jpg

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胡晓珉秘书长代表校领导发言


要改image005.jpg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渝英研究员代表协会发言


  专家组组长柴之芳院士主持了会议的汇报和讨论环节。专家组成员认真听取了项目的研究报告、查新报告及应用报告,审查了专利、论文、其它相关技术文件及成果证明资料,并对项目的技术及应用核心点进行了详细讨论和质询,项目组成员对专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详尽的解答和阐述。


改image006.jpg

专家组组长柴之芳院士发言

  

改image007.jpg

专家组副组长姜国华研究员发言


改image008.jpg

专家组副组长白明生研究员发言


改image009.jpg

项目负责人邓玉林教授做成果汇报并回答专家提问


  专家组在听取了项目研究报告后,每位专家都对该成果的核心技术提出了宝贵意见,对“空间生物培养与分析载荷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在满足空间生命科学载荷的应用需求前提下,经过自主研发形成了包含“空间微流控芯片设计、制造技术”、“空间微流控芯片生物培养与在线观测技术”、“空间生物分析微流控芯片技术”及“空间生物载荷集成关键技术”四个创新点的研究成果,并开发了新型空间生物有效试验载荷,圆满完成空间生物培养及分析装置的四次搭载任务。该成果技术先进、创新性强,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多种空间生物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检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要新新最新改image010.jpg

鉴定会专家组成员合影


  鉴定会的最后,柴之芳院士总结发言,认为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带领的创新团队,经过十余年艰苦研发,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创建了多个空间生物培养及分析实验平台,形成了具有“新、高、难”特点的技术成果,成功完成了4次空间搭载实验,培养了一支多学科融合的载荷技术研发队伍,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期望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再接再厉,在现有成果基础上,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更加深入地开展空间生物分析检测技术及装置研究,再创辉煌!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