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BCEIA 2017学术报告会生命科学分会成功召开
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的第十七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7)于2017年10月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同期,生命科学中的分析技术分会报告会于10月9日及1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307A会议室成功召开。分会主席为军事医学科学院谢剑炜研究员。
BCEIA 2017学术报告会生命科学分会现场
本届生命科学分会的主题为“关注生命,聚焦方法”,围绕“单分子单细胞单颗粒分析、精准医疗分析、健康与安全、组学分析”四个主题展开。分会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爱尔兰的34位专家及青年学者进行了口头学术报告,其中2位大会报告,17位分会特邀报告,15位分会口头报告。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1名,万人计划1名,长江学者2名,杰青7名,百人计划4名,青千与优青3名。本次分会共收到68份学者投稿。会议吸引了近百位专业观众聆听,各专场内容精彩纷呈,吸引了多专业方向的学者和青年研究人员积极参加,平均每个专场的观众约60至90人。
10月9日上午为“单分子单细胞单颗粒分析”专场。厦门大学颜晓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宋杰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邓兆祥教授及厦门大学任斌教授作为特邀报告人,分别介绍了超高灵敏流式细胞术在细胞外囊泡分选中的应用;开尔文力驱动、可控多参数的高级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及透射电镜技术在结构三维重建方面的开发及生物医学应用;DNA交联的单纳米二聚体的构建、机理及催化与传感应用前景;和无标记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在临床分析和活细胞成像方面的创新方法及应用等。另外还有5位学者进行了口头报告,着重介绍生命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的最新工作及进展。单分子单细胞单颗粒分析是生命分析技术所追寻的终极目标,本专场所报告的光谱、电镜、流式等新技术及其依托的新材料等,很好地揭示了如何从基本技术原理切入生命科学问题的有效新思路。
10月9日下午为“精准医疗分析”专场。南京大学周国华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汪海林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李智立教授、厦门大学杨朝勇教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裴仁军教授等作为特邀报告人,分别发表了一管化实验室(Tube-Lab)液体活检实现药物基因组生物标志物单拷贝检测;快速毛细管电泳和单分子FRET检测动态和瞬态RecA核丝的动力学,从而揭示结构和新功能;MALDI-MSI检测癌症微环境中的脂肪变化;巧妙构建气压响应信号实现高灵敏生物分子识别;基于纳米生物界面进行细胞形态调控,实现循环肿瘤细胞的高效捕集检测等报告。另外还有2位学者进行了口头报告。精准医疗分析是高灵敏高特异生命分析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具体应用体现,本专场呈现了精准医疗分析方面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技术进展,如无标记Tube-Lab液体活检、MALDI-MSI、循环肿瘤细胞的可控捕获等。
1 0月11日上午“健康与安全”专场举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陆艺教授、武汉大学的袁必锋教授、宾西法尼亚大学兽医学院的关福玉教授等作为特邀报告人,分别就功能DNA纳米传感技术及在重金属、毒素等方面的开发应用;化学标记-LC-MS/MS发现新型的表观遗传核苷酸修饰;生物样品内源性蛋白(肽)类兴奋剂的高效LC-MS/MS分析检测等进行了工作介绍。另外还有6位学者进行了口头报告。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李风煜副研究员结合可控绿色印刷微阵列和光学及电阻传感实现了复杂的面部表情识别。西安交通大学徐峰教授课题组介绍了生物传感在智能移动医疗、床旁检测POCT方面的若干进展。 健康与安全问题是生命分析的重点关注问题,生物传感和高效分离分析技术则是其中的主流分支,本专场报告在创新技术的开发与成功转化方面进行了关键剖析和经验分享。
10月11日下午举行了“组学分析”专场。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叶明亮研究员、北京大学刘小云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赵镇文研究员、北京蛋白质组中心的徐平研究员分别就糖蛋白质组学、磷酸化蛋白质(肽)组学、微生物感染蛋白质组学、脂质组学、高通量蛋白质从头测序等进行了前沿技术介绍。组学技术发展已有十余年历史,目标则一直凝聚在高通量的准确灵敏发现鉴别、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以及疾病相关应用等。本专场则继续立于组学前沿技术潮头,展现了广阔的组学应用前景。
本次分会的召开,很好的契合了“关注生命,聚焦方法”的主题,也全面展示了锐意进取的生命分析领域学者风采。
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于利用多种生命分析技术,精确发现及准确阐述生命机制。受益于精密加工、新技术、新材料(特别是纳米材料)、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的飞速发展,目前生命分析技术在重大疾病(特别是癌症)的预测、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及机制、健康及公共安全方面屡有原创性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