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EIA 2017学术报告会磁共振波谱学分会成功召开
时间:2017-12-02      来源: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2017年10月9-13日,第十七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7)在北京 ? 国家会议中心召开。10月9日和11日BCEIA 2017磁共振波普学分会报告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C区306A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王申林教授组织策划,通过本次会议,增进了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促进了磁共振领域的合作。


image001.jpg

BCEIA 2017学术报告会磁共振波谱学分会现场


  本次分会邀请的来自18个大学和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中,包括1位大会特邀报告人,22位分会邀请报告人,9位口头报告人。来自美国、日本、荷兰、印度等国的代表8名。国内学者包括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的施蕴渝院士和杜江峰院士;杰青获得者、北京大学夏斌教授(同时为长江学者)和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唐淳研究员;长江学者、中国石油大学的肖立志教授。在青年优秀学者中,有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李从刚研究员、浙江大学的孔学谦教授和昆明植物所的胡凯峰研究员(三人均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这些专家学者既是我国磁共振领域高水平研究者的代表,也在国际磁共振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本次分会报告的内容主要包含了生物核磁共振技术,主要探讨了利用磁共振技术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动态结构分析等;单分子磁共振技术,主要探讨了突破磁共振技术,实现单分子磁共振检测的实验原理、技术和最新进展;固体核磁技术,主要探讨固体核磁在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新进展;EPR技术,主要探讨利用顺磁分子进行结构和性质的分析等;细胞原位检测,探讨核磁共振、EPR等多种技术联合分析活体细胞内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等;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发展针对医学应用的活体成像方法;小分子检测与代谢学分析,主要探讨磁共振技术在精准测量、结构分析、天然产物研究、药物筛选等方面的应用;低场NMR技术和应用,主要针对石油勘测、水源、农业等应用课题展开讨论。

  本次会议新的实验方法与实验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大会报告人宋一桥教授介绍了低场NMR仪器的开发和应用;施蕴渝院士介绍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解析的RNA三维结构;杜江峰院士介绍了我国原创的单分子磁共振检测和分析方法;日本Jeol公司(展商之一)的Nishiyama教授介绍了目前超快魔角旋转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李从刚研究员介绍了原位细胞磁共振技术的最新技术;周欣研究员课题组成员介绍了一系列MRI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美国NC state大学的Alex Smirnov教授介绍了纳米材料在磁共振检测中的新用途和新成果等等。这些创新性很强的报告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磁共振是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在结构检测和分析方面有突出的特色。磁共振技术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应用广泛,也在能源、环境、医药健康、材料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磁共振技术的突出优势是其无损、精准测定的特点,这使得磁共振技术、包括仪器设备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独特性。

  与会代表充分交流了近年来磁共振领域的新原理、新技术、新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磁共振领域的发展趋势。与会代表表示,充分利用磁共振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尽快实现一系列有特色、并有重大研究意义的科研成果是目前磁共振领域科研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这也是努力提升我国生物磁共振领域在国际上影响力的重要内容。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