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甬城相聚:共探分析测试技术新趋势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八届青年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圆满召开
2025年8月15至17日,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宁波大学、宁波市分析测试协会承办,宁波镇海质谱技术研究院、高端质谱技术和临床应用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八届青年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暨2025年度宁波市分析测试协会学术交流会”在浙江宁波顺利召开。本次会议规模为历史之最,吸引了近300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分析测试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测试百科网作为本次会议的支持媒体,全程跟踪报道。
大会现场
大会开幕式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 周江教授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周江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江桂斌院士、宁波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长余怡春、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莫卫民与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立群分别致开幕辞。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江桂斌院士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在发展过程中,会员数量不断增加,专业领域不断拓展,青年委员会作为最年轻的专业委员会,已成功走过八年历程,并将在未来持续发挥关键作用。他进一步介绍了协会为即将举办的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以及2026年第二届分析科学与仪器大会所开展的筹备工作。江院士最后鼓励青年学者积极投身学术活动,为分析测试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学科发展。
宁波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长 余怡春
宁波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长余怡春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宁波大学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介绍了宁波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强调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努力和进步。余怡春表示,宁波大学将全力做好会议的承办工作,为与会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 莫卫民
莫卫民理事长对出席此次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并预祝会议顺利召开。他表示分析化学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天然药物和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更是开创未来的关键学科。他还提到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作为公益性组织,一直致力于为各界提供交流平台,并希望大家能持续关注并给予支持。最后,莫卫民再次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刘立群
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立群在致辞中代表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青年学术委员会作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组成部分,汇聚了全国分析测试领域的青年精英,是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刘立群表示,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分析测试领域的发展,加强与国家级协会的合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大会报告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报告环节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鞠熀先教授、中山大学牛利教授、厦门大学杨朝勇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赵永席教授、南开大学张新星教授和厦门大学朱志教授带来精彩报告。
主持人:宁波大学 唐科奇教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报告题目:新污染物研究的若干基础问题
江桂斌院士在报告中指出,新污染物研究对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自2008年起采取多项举措推进治理,2022年国务院发布《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学术界也持续关注。我国在新污染物研究上取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定义、分类、方法、标准、毒性、评估、清单、替代品、治理技术和国际公约履约等十大科技难点。江院士还指出,新污染物问题将长期存在,需从设计角度加强安全和可持续性,推动化学品生产绿色和数字化转型,并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提升研究和治理能力。
南京大学 鞠熀先教授
报告题目:糖质原位特异性检测、编辑及其免疫干预应用
鞠熀先教授介绍了其团队通过纳米生物传感技术,实现了细胞表面糖基的原位快速检测和多种糖基的同时检测与动态监测。研究还涉及细胞内糖基转移酶活性的可视化检测,以及糖基化过程的原位监测,揭示了糖基化对细胞功能的调控机制。鞠教授表示,糖基化的特异性检测面临诸多挑战,如缺乏空间特异性标记技术、原位成像困难等。为此,团队开发了多种检测策略,实现了目标糖蛋白的特异性标记与检测。
主持人:北京大学 张新祥教授
中山大学 牛利教授
报告题目:软物质界面电荷转移及离子传感
牛利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其团队在软物质界面电荷转移及离子传感领域的研究进展。团队通过研究液液界面的电子转移机制,构造了离子转移的双极化界面,并尝试了软界面上的功能化剪裁。他们发展了固接界面离子传感体系,探索了离子传感的应用,包括土壤肥效离子检测分析和废水中氨氮离子在线监测等实际应用场景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还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厦门大学 杨朝勇教授
报告题目:细胞外囊泡空间分辨分析
杨朝勇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细胞外囊泡空间分辨分析领域的研究。他们开发了名为Decoder-Seq的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通过微流控正交组合编码和高密度界面修饰,实现了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空间组学测序。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小鼠胚胎组织结构和分子表达特征的解析,以及肿瘤侵袭前沿微环境的研究。团队还发展了针对临床石蜡包埋样本的空间转录组测序方法Decoder-FFPE-Seq,显著提高了对降解和交联核酸的检测灵敏度。
西安交通大学 赵永席教授
报告题目:DNA编码的生物分析
赵永席教授介绍了团队在DNA编码生物分析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调控DNA有序组装构建高灵敏度传感界面,提升了检测效率和重现性;开发核酸组合编码技术,实现光学分辨率以下的数字化定量,突破传统成像限制;利用DNA邻近编码成像,获取单细胞纳米环境中的核酸信息,解析亚细胞水平的核酸修饰特征。此外,团队针对糖RNA特性开发分选测序技术,分选细胞亚群;设计RNA停滞的DNA聚合和酶切反应,提高小RNA测序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主持人:鞍山师范学院 王晓春教授
南开大学 张新星教授
报告题目:微液滴化学
张新星教授的报告聚焦于微液滴化学,探讨了微液滴表面电场的特性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催化作用。团队通过质谱技术验证了微液滴表面的电子和羟基自由基的存在,发现这些自由基具有强大的还原和氧化能力,能够引发多种化学反应。报告进一步探讨了微液滴表面电场在催化化学反应中的潜力。团队设计了多个实验,验证了微液滴表面电场能够显著加速特定化学反应,如卤键复合物中的反应和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团队还开发了单液滴质谱装置,能够逐一研究单个微液滴中的化学反应,为微液滴化学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确的手段。
厦门大学 朱志教授
报告题目:核酸适体赋能的靶向降解新方法
朱志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在核酸适体赋能的靶向降解新方法方面的研究。团队针对80%的致病蛋白因缺乏可结合位点而难以成药的问题,借鉴细胞内天然的蛋白降解系统,发展了多种靶向降解策略。他们基于核酸适体的特性,设计了基于核酸适体和寡糖的溶酶体靶向嵌合体,实现胞外蛋白和膜蛋白的降解。为提高稳定性和效率,团队进一步开发了基于四面体DNA的多价溶酶体靶向嵌合体,实现了多种蛋白的同时靶向。此外,他们还利用低pH响应的多肽设计了膜蛋白降解策略,拓展了技术应用范围。在靶向RNA方面,团队发展了基于核酸适体的RIBOTAC技术,实现对肿瘤相关miRNA的降解,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分会场报告
分会场一、仪器技术与分析方法
主持人:南京大学 邓昱教授(左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张炜飞副研究员(右上)),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 邱洪灯研究员(左下), 宁波大学 俞建成教授(右下)
四川大学 侯贤灯教授
报告题目:原子光谱分析研究:分析方法和仪器装置
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 邱洪灯研究员
报告题目:面向稀土分离分析的色谱固定相研究
复旦大学 孔彪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超组装传感界面体系的分析仪器与诊断试剂初步探索
清华大学 张昊副教授
报告题目:植入式光电器件的构筑和神经传感调控应用
安捷伦资深液质技术工程师 马浩
报告题目:安捷伦液质赋能前沿探索:多领域智能精准分析
北京理工大学 徐伟教授
报告题目:高通量小型质谱仪研发与应用
海南大学 周晓煜教授
报告题目:蛋白质软着陆与冷冻蛋白结构分析
暨南大学 胡斌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面向危化环境现场分析的质谱机器人装置与方法
东华理工大学 张小平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活性中间体质谱分析
分会场二、生物医学与健康应用
主持人:四川大学 刘睿教授(左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贺玖明研究员(右上),广东工业大学 邓洁薇副教授(左下),武汉大学 陈素明教授(右下)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傅建捷研究员
报告题目:水产品中新污染物赋存、甄别与风险
南京大学 丁霖教授
报告题目:细胞相互作用的原位报告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史文研究员
报告题目:光学探针的共轭调控及其成像应用
广东工业大学 邓洁薇副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单细胞分析的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效应研究
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 张?h市场部行业专员
报告题目:跨界创新-岛津多维协同科研成果报告
武汉大学 陈素明教授
报告题目:异构体水平精准质谱分析
中国药科大学叶慧教授
报告题目:前沿组学技术驱动治疗靶点发现
东北大学理学院 舒杨教授
报告题目:CRISPR/Cas12 系统的生物传感和成像应用
东北大学 王则君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相变的微液滴空腔自塑与细胞应用
8月15日晚,第八届青年学术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会上总结了2024-2025年的工作,进行了委员补选,并讨论2026年的工作计划。委员们纷纷发言,积极为青委会的发展献计献策。未来青委会将继续发挥青年科学工作者的创造力和活力,开展丰富的学术及产学研交流活动。”
至此,本次会议圆满结束。会议为分析测试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探讨合作的平台,将进一步推动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分析测试百科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