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庐山论道,共谋发展|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峰会开幕!“临床检验”、“科研课题”、“新技术”三个分会场同时召开,多位报告嘉宾分享了精彩报告
4月18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峰会在江西·九江,美丽的庐山脚下盛大开幕,本届大会以“促进精准诊断,维护健康生活”为主题。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检验医学专家/学者、体外诊断行业企业家及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标记免疫分析领域前沿研究与热点话题展开交流,推动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及体外诊断行业进一步发展。
大会现场 会议伊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刘虎威教授、九江学院雷志强副校长、大会主席/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颜光涛教授先后致欢迎辞。 刘虎威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协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分支结构从6个扩展至近20个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分支机构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肯定了标记免疫学术委员会在颜光涛主任领导下的规范运作与学术交流贡献。
大会主席颜光涛主任在致辞中率先向与会者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与感谢,并对九江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学术氛围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颜主任深情回顾了专委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强调其“不忘初心、汇聚精英”的宗旨。他指出,当前行业面临精准诊断需求、国际竞争与同行内卷的多重挑战,呼吁与会专家凝聚共识,以创新驱动发展,回应人民健康期盼。
大会主席、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颜光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检验科副主任高艳红、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检验科副主任杨永昌担任主持
主旨报告环节
随后,大会进入主旨报告环节。颜光涛主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赵美萍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李红梅教授、刘虎威教授先后作了主题报告。
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颜光涛 报告题目:《标记免疫分析现状及趋势》 标记免疫分析作为体外诊断关键技术,已形成千亿级市场并保持高速增长,国际领军企业主导全球研发,国内头部企业加速技术突破。产业呈现三大发展态势:技术端聚焦纳米标记、AI辅助定量检测创新,资本加速布局单分子免疫、微流控芯片等新兴赛道;在这一背景下,本报告从国际国内免疫诊断产业发展,集采、“十四五规划”等政策影响,新兴市场趋势等多个方面系统剖析标记免疫分析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以期加强“医、研、校、企”的沟通协作,推动标记免疫分析体外诊断的快速发展。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赵美萍 报告题目:《临床精准分子诊断新策略》 精准医疗的发展和普及高度依赖分子诊断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本报告聚焦提高肿瘤特异性基因标志物分子诊断水平的新策略和快速高通量检出病原体多重耐药突变的新方法。此外,报告还将分享发现新治疗靶点的创新途径,探讨标记免疫分析与靶向药物的协同开发策略,为精准治疗提供新思路。随着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将积极推动精准医学普惠化的进程。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李红梅 报告题目:《大分子临床标志物检验标准化需求及其在结果互认的作用》 临床标志物准确测量的基础是具有互换性的标准物质和参考方法,通过不间断的溯源及传递链条,临床测量结果可以溯源至统一的物质或方法上,以实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操作人员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从而支持临 床测量结果的互认。大分子标志物临床检验标准化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创新,为建立完整的计量溯源链条提供技术支撑。2025年JCTLM数据库中标准物质 和参考方法已分别达到293项和247种,但针对大分子标志物的数量仅为40 项和27种。大分子纯度标准物质在结构类似杂质的功能表征及稳定性等方面 是未来技术挑战,而基质标准物质的研制则需要研发更为灵敏、更为特异的分析方法,提高定值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加强“政-产-学-研-用”全产业链 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相关标准与规范,推动四大慢病临床检验标 准化技术的发展,也将显著提升全球临床检验结果的互认。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 刘虎威 报告题目:《免疫质谱与蛋白生物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 免疫分析与质谱相结合是临床质谱发展的方向之一,在临床诊断中可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有机质谱标签和纳米材料进行信号放大,通过免疫方法捕获癌症蛋白标志物,构建了基于电喷雾加速芯片喷雾和纸喷雾免疫质谱方法,实现了6种癌症标志物的超高灵敏检测。采用微流控方法实现了单细胞进样,在研究细胞耐药性以及单细胞组学分析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4月18日下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峰会中的 “临床检验”、“科研课题”、“新技术”三个分会场同时召开,多位报告嘉宾分享了精彩报告。
分会场报告一:临床检验分会场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胡志坚、中日友好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王萍(从左至右)主持会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员 李永哲
报告题目:《医保付费改革背景下自身免疫病检验临床检测方案》
报告介绍了检验医学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目前中美检验医学临床服务能力差别;医保付费改革及医保检查检验项目医保违规常见问题负面清单。在医保付费改革的大背景下,医疗机构必须注重高质量有效医疗服务,避免无效过度诊疗。探讨目前自身免疫病相关检验存在的问题及临床检测方案,推动持续改进和发展。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中心主任 李俊明
报告题目:《AAV新型标志物研究进展及应用》
血管炎是一类隐匿起病的异质性疾病,临床症状多样,实验室指标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但目前,血管炎的理想诊断指标并不多,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此,李主任在报告中主要介绍血管炎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发展与应用,以及本实验室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诊断方面所做的部分工作。
青岛市海慈中医医疗集团(青岛市中医医院)检验科主任 宗金宝
报告题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学机制探讨》
报告详细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检验指标及应用前景,并在报告接近尾声时,对其所在科室在该领域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简要概括与总结。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 王小中
报告题目:《乳酸化修饰: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分子桥梁》
血栓栓塞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常见且致命的并发症,其防治面临严峻挑战。AML患者普遍存在的血小板减少与凝血功能障碍,使得常规抗凝治疗在血栓高危人群中可能诱发严重出血风险,这一治疗矛盾凸显了亟待解决的临床需求。报告解析了白血病细胞驱动凝血异常的分子机制、识别血栓形成风险因子,对制定个体化监测与靶向预防策略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AML患者升高的乳酸水平与5年总生存率及无事件生存率降低显著相关。近年研究发现,乳酸作为组蛋白乳酸化这一新型翻译后修饰的关键底物,可通过调控基因转录参与多种病理过程。然而,组蛋白乳酸化在AML相关凝血障碍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发现,血栓高风险AML患者存在乳酸水平升高与组蛋白乳酸化修饰增强现象。我们证实AML细胞中己糖激酶2(HK2)介导的糖酵解代谢驱动乳酸生成,通过H3K18乳酸化修饰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表达,进而抑制纤溶活性。值得注意的是,AML细胞释放的乳酸可经单羧酸转运体1 (MCT1)被血管内皮细胞摄取,通过内皮细胞组蛋白乳酸化进一步放大PAI-1 表达。这种白血病细胞与内皮细胞协同作用机制共同促进了AML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利用AML小鼠模型,我们证实抑制HK2介导的乳酸生成可显著缓解血栓形成,这为临床干预提供了潜在策略。本研究首次揭示乳酸通过连接肿瘤细胞代谢-表观遗传修饰-凝血功能调控 网络促进血栓形成的新机制,为深入理解AML凝血异常的代谢与表观遗传调控提供了全新视角,对认识白血病细胞诱导的血栓形成机制及开发改善预后的靶向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分会场报告二:科研课题分会场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名誉主任孙桂荣、北京电力医院检验科主任贾兴旺(从左至右)共同主持会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科带头人 关秀茹
报告题目:《心肌标志物影响因素分析及临床沟通》
心肌标志物检测在心肌损伤及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监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该报告就心肌标志物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做好与临床的沟通工作。本文利用临床案例分析,讨论心肌肌钙蛋白、BNP及新型心肌标志物ST2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程歆琦
报告题目:《PTH的检测及其影响因素》
报告详细阐述了骨代谢关键生化标志物PTH、维生素D、P1NP和CTX等的检测方法、临床应用与挑战,重点解析检测技术差异,如PTH二代与三代试剂对 片段的交叉反应;免疫学方法检测维生素D的影响因素及其与LC-MS/MS的关系; 样本稳定性、昼夜节律、进食等分析前影响因素对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并基于临床案例强调标准化检测与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为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疾 病的精准诊断与疗效监测提供实践指导。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李智勇
报告题目:《甲亢碘-131治疗及其甲功检测的疗效评价》
报告介绍了“甲亢” 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碘-131、抗甲状腺药物(ATD)和手术治疗,治疗后要定期检测“甲功”进行疗效评价。碘-131治疗起效迅速,控制甲状腺毒症所需时间较短,避免手术风险及 ATD治疗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准备半年后怀孕的妇女,碘-131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甲亢”控制不佳可能影响子代智力和神经系统发育,而ATD治疗可导致胎儿畸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 徐国宾
报告题目:《检验科认识到实验室检查在免疫检测点抑制剂毒副反应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报告主要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其心肌炎、肝炎、内分泌毒副反应、急性肾损害、肺间质纤维化等毒副反应监测。
分会场报告三:新技术分会场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技师谭立明、复旦大学医学教授/上海市核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刘兴党(从左至右)主持会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主任 刘向祎
报告题目:《“探针”与“载体”的共舞——AD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进展》
报告中介绍,目前关于AD生物标记物检测井喷式发展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探针篇,主要讲方法学;二是,载体篇,从样本类型展开。单分子免疫确实有很好优势,但是能立足于发光技术做到痕迹量检测确实不易。同时她表示,基于AI大模型能否赋能AD标志物检测,还是有很大争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主任 王雅杰
报告题目:《新炎症四项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疗中应用价值》
报告中指出,炎症指标具有重要价值。报告内容着重讨论了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等炎性指标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这些指标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帮助鉴别感染类型、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在感染类型的鉴别诊断方面,新炎性四项能够有效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PCT 在细菌感染时显著升高,而在病毒感染时通常保持正常或轻度升高。SAA则在病毒和细菌感染中均会升高,但结合CRP的变化可以进一步明确感染类型。另外,新炎性四项对于评估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IL-6在感染早期迅速升高,且其水平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重症感染如脓毒症中, PCT和IL-6的联合检测能够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此外,这些指标的动态监测还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新炎性四项的联合检测能够弥补单一指标的不足,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例如,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中,PCT和IL-6的联合检测比单独检测更具优势。在新冠肺炎的诊疗中,CRP、SAA、PCT和IL-6的联合检测能够有效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新炎性四项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们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别感染类型,还能有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指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检验中心主任 王昌敏
报告题目:《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治疗的新希望》
报告中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是由阿尔茨海默医生通过尸检发现,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只能缓解,现阶段无法治愈,已经是我国老年人致死率第五大因素。部分研究发现,认知水平会对该疾病有较大影响。现阶段将AD分为临床四阶段6期,可凭借血液标志物进行临床参考诊断,其中ptau217指标目前作为早期筛查指标表现较好。搭配化学发光平台,全自动检测,可更好实现基层筛查。目前已上市药物有仑卡奈及多奈等靶向药,甘露特钠通过治疗神经炎症对该疾病有一定治疗效果。其它多款靶向药物在临床三期阶段。该疾病也可通过手术缓解,LVA手术目前在国内已开展上百例,症状严重患者术后认知改善。
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肿瘤数字诊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陈万涛
报告题目:《面向头颈肿瘤全病程诊疗的全自动免疫诊断技术研发与应用前景》
报告中指出,口腔癌等恶性肿瘤是多因素和多过程的慢性复杂疾病,是多基因变化性疾病。对其进行癌变预警、分子分型、治疗指导和预后预测全病程防诊治管理的标志物研究异常困难,国内外临床罕见应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课题支持下,率先开展了口腔癌预警、分型、治疗指导和预后预测全病程防诊治管理的标志物的系统研究,成功筛选验证确定78 个候选基因或蛋白,对口腔癌进行预警、分子分型、治疗指导和预后预测。临床验证已证实,EZH2 可以预警口腔癌变,CCND1预测化疗敏感性、CD166等预测淋巴转移等。项目组进一步采用 SPG 膜乳化技术结合大斯托克斯位移量子点编码技术,解决了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高效制备及精准编码,实现多重编码磁性微球的可控宏量制备。基于建立的荧光编码磁性微球-蛋白偶联技术,正在研发基于量子点、荧光编码磁性微球的标志物及多重标志物检测的试剂盒,为该类肿瘤的全病程精准诊疗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