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食药安全光谱技术论坛在京举行
第十七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期间,2017年10月10日,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和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食药安全光谱技术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论坛由北京矿冶研究院冯先进研究员主持。
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首先进行报告,他围绕“光谱分析和化学计量学”展开讲述。吴教授对光谱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重点对化学多维校正(数学分离分析)进行了介绍:化学多维校正即基于“数学分离”的定量分析,可在未知干扰共存条件下实现复杂体系中特定目标物的直接、快速、准确、绿色、近实时的高效定量分析。还对化学多维校正与三维荧光光谱、LC-MS等多种技术联用的实际案例进行了阐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萌博士作了题为“基于 ICP-MS的元素形态分析——生物样品中的汞形态”的报告。报告介绍了采用温和的前处理方法并建立了HPLC-ICP-MS测量汞形态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消除汞的记忆效应。同时王博士介绍了利用同位素示踪检测前处理过程中的形态转化。最后王博士对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描述;提出了通过抗汞微生物将甲基汞和二价汞进行转化、降低汞毒性的可能性。
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教授围绕“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药质量监管中的应用”作报告。闵教授介绍了农药市场存在的问题、农药质量检测面临技术困难等方面的内容。此外,闵教授还提出了物联网+商品制剂近红外光谱库的思路,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在农药制剂质量分析以及农药品牌识别方面的典型应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京宇教授围绕“基于ICP-MS和ICP-OES分析的致病菌快速检测”作报告。王教授介绍了基于ICP-MS和ICP-OES分析建立可靠的致病菌快速检测定量方法。该项研究发现不同细菌对培养液中的元素利用特征差异明显,进而构成了每种细菌独特的生物无机指纹图谱,展现出一定的生物无机遗传特征。王教授基于该项研究还进行了展望:完成基于“低浓度兴奋效应”的致病菌加速培养试验,进一步缩短细菌鉴别时间。完成致病菌特征元素标记实验,用于细胞学相关研究。
清华大学孙素琴教授作了题为“食药红外光谱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和技术”的报告。报告指出,生物体的现实分析方法是先分离后分析,并介绍了红外光谱用于混合物分析的基本原理与优势特点,从生理学、生态学、药理学等层面解释了红外光谱分析生物体作为宏观组学法的首选原因。还对红外光谱的基本理论、基本算法、基本方法、基本技术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