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标记免疫分析诊断新技术--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17学术峰会纪实(五)
2017年6月30日下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17学术峰会第三分会场主题为:免疫诊断技术。会议由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蒋兴宇教授主持。
会场
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作报告
首先是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作了关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新进展》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化学发光的新进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既具备化学发光反应的高灵敏性,又具有免疫体系的高特异性。该技术因具有分析速度快、线性范围宽、无散射光干扰、无放射性污染、仪器设备简单等优势,在临床诊断、生命分析、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一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成熟,CLIA与各种新型材料(纳米材料、量子点、磁性材料等)及新技术(免疫层析、微流控芯片等)的融合促进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突破性的发展。目前对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的焦点:一方面增强发光效率,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另一方面与各种分析技术相结合,探索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本文就近三年来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化学发光体系、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研发以及化学发光分析与新技术结合方面的探索研究做一简要,以期为CLIA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室蒋兴宇教授作报告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室蒋兴宇教授作了《微流控与金纳米颗粒在标记免疫检测的探索》。报告指出,微流控芯片在分析检测有诸多潜在应用。微流控芯片可以精确操纵微量液体,在检测各种小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物质有一系列优势,例如高通量、集成化等。在一些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中,微流控芯片可以让定量免疫检测在便携式系统完全实现。微流控芯片还可以用于精确操作细胞,并建立体外的组织和疾病的模型,用于更好的分析细胞内信号转导并促进新的治疗方式(药物、医疗器械)的研发。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的廖晓龙所长作报告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的廖晓龙所长作了《国产流式细胞仪试剂的机遇和挑战》的报告,国内流式市场自2009年以来,以平均每年超过30%的比例增长,其中试剂增长比例平均接近40%。2015年流式仪器与试剂市场总规模为15亿元,其中临床市场7-8亿。2016 年市场总容量超过20亿元(出厂价格 ),临床近10亿。 随着细胞治疗、肿瘤等恶性疾病愈后跟踪等临床项目的需求,新的临床应用将不断增加,未来3年内将临床市场超过20亿,中国流式市场增长快,潜在规模> 20亿/年;准入门槛相对较高,竞争相对不激烈。廖所长还介绍了作为中国较少的有能力提供流式细胞仪试剂的旷博协和的目标、计划和规划、协和流式产品的优势及机会 。从抗体的历史、技术、知识产权、生产工艺、原材料选择、性能评估等方面逐一进行了介绍。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赵美萍教授作报告
来自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赵美萍教授作了《血管加压素的均相免疫荧光分析方法》,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 AVP)和催产素?(oxytocin, OXT)?是两种具有高活性的短肽类神经激素,二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和释放量的变化,与多种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症和抑郁症等的发生都有密切关系。讲者以AVP为例,介绍了均相荧光免疫分析方法。荧光信号的强度与样品溶液中的AVP浓度有正相关关系。该均相竞争免疫荧光分析方法无需多步洗涤操作步骤,响应快,为进一步开发清醒动物脑区神经短肽含量变化的在线连续实时监测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阐明思维和情感的分子机制、延缓衰老和防治精神疾病等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报告还将简要介绍ATP和APE1两种物质的快速高通量荧光分析方法,期望能与临床检验相结合,提供更高效的临床检测手段。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光化学重点实验室的胡睿教授作报告
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光化学重点实验室的胡睿教授在会上作了《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及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的报告,三芳基硼类化合物具有典型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性质,和其它电荷转移化合物一样,这类分子的荧光性质对环境非常敏感。具有高荧光量子效率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可以作为荧光探针使用,经过特殊的体系设计,一些荧光探针可以用于细胞内特殊物种及其温度的检测。本工作介绍了近年来课题组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细胞内pH值、温度、含硫化合物和ATP的检测等,以期对细胞的荧光检测发展出新的材料和方法。
优秀论文获奖者风采
最后优秀论文获奖者武警总医院检验科陈健康作《血清GP73联合AF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的优秀论文的讲演,文章提示,GP73和AFP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诊断中的敏感度,GP73在临床考虑肝癌但AFP检测阴性的患者中,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并且,GP7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高表达与是否有HBV/HCV感染无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郭旭光作《实时荧光逆转录环介导恒温扩增检测寨卡病毒方法的建立》,介绍了病毒发生的时间、地域分布和危害,感染寨卡病毒的临床症状。寨卡病毒的核酸来源及目标序列,建立检测寨卡病毒核酸的方法,包括检测不同时间点(潜伏期或检测灰区)的检测方法。
解放军305医院王茹作了《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论文演讲,本团队研究结果发现,CTRP1水平在冠心病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病情的进展呈现上升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了,CTRP1升高是心肌梗死的独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