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项目简介
2024年分析测试科学奖二等奖:食品及生活饮用水中多元素和元素形态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完成人:刘丽萍、蒋定国、陈绍占、姜杰、宋卫萍、杨大进、赵馨、马兰、刘桂华、刘洋
成果简介:本项目针对食品及生活饮用水中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传统元素分析方法效率低、元素形态分析方法缺乏等技术瓶颈,系统开展了食品、生活饮用水及相关生物样本中元素及元素形态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1)创建食品中46种元素的ICP-MS测定方法,解决了跨越8个数量级的多元素测定难题;建立了食品中总汞、总砷、碘和汞、砷、硒形态分析10个精准方法。(2)制修订生活饮用水中多元素、碘化物及汞、铬、硒形态分析方法等7项国家标准,配套国家限量标准GB5749的实施;首次建立饮用水中砷、硒、溴、碘 11 种元素形态同时分析的方法。(3)建立“尿中砷形态测定”和“人群尿砷安全指导值”的卫生行业标准,首次应用于地砷病的防控工作中;建立尿、血清及动物组织中硒形态系列分析方法,研究硒在动物不同组织的赋存形式及代谢特征。(4)开展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构建了我国食品中元素含量基础数据库,发现21项重金属隐患,为食品安全监管、风险评估、营养健康研究及标准制定等提供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制定国家标准10项、国家标准操作程序7套、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2项,研制国家标准物质1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相关论文41篇。
创新点及科学价值:(1)创建我国主要食品中营养元素、重金属、稀土元素等46种元素的ICP-MS高通量测定方法,解决多元素测定难题;建立相关元素及形态分析的精准检测方法,克服食品类别多、元素指标多、元素形态易转化及基质复杂等难点,完善了相关标准体系。制定7套国家风险监测标准操作程序,应用于相关研究,构建数据库,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风险评估、标准制订及膳食结构优化提供支持。(2)建立生活饮用水中元素及元素形态分析的系列精准检测方法,实现痕量至常量的31种元素精准高通量检测及碘的简便快速检测;解决了超痕量的氯化乙基汞和易转化的铬、硒形态的精准检测难题,填补相关元素形态分析标准空白。为我国饮用水监测、监管提供标准检测方法。(3)制定的卫生行业标准为地砷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的生物样品中硒形态分析方法和代谢特征为硒与营养健康研究奠定了基础。
社会经济效益:项目解决了多元素及元素形态分析检测的诸多难题,完善了检测标准体系;及时应用于食品安全、饮水安全、营养健康、地方病防控等重大民生目标,保护居民健康尤其是婴幼儿健康,促进了食品产业及国产仪器发展。
应用前景:项目研制的系列国家标准方法、标准操作程序已广泛应用于各级疾控中心、科研院所、相关实验室分析检测中,提升了元素及元素形态检测能力。研究获得的大量基础数据用于食品安全监管,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和营养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