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CAIA奖一等奖:纳米材料分离测定及其生物效应分析新方法
时间:2023-04-12      来源: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完成单位:广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山东大学

完成人:周小霞、闫希亮、贾建博、李成俊、董丽洁、于素娟、赖余建、高妍、刘景富、闫兵

成果简介:本项目属于分析化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的转化过程和效应研究是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前沿,而分离测定和生物效应分析方法的缺乏是阻碍相关研究取得突破的瓶颈。项目立足学科发展,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系统研究了环境与生物基质中痕量纳米材料分离富集、形态测定及生物效应分析等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如下成果:(1) 提出了可维持纳米材料原有理化性质的高倍数富集新原理,并发展了适用于环境和生物体中痕量纳米材料的形态分析新方法;(2) 搭建了痕量纳米材料组成识别、粒径表征和定量测定的仪器新平台,为纳米材料的环境和生物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3) 创建了纳米材料生物效应高通量预测分析新方法,为纳米材料的安全应用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上述成果在相关环境纳米研究方面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并引发了系列后续研究。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 、Analytical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等期刊共发表论文27 篇(其中23 篇IF>5,最高IF 15.881),申请发明专利4 项,已授权1 项。

创新点及科学价值:本成果属于分析化学和环境科学交叉领域。针对环境和生物基质中痕量纳米材料分离富集、形态测定和效应分析三个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复杂基质中纳米颗粒污染物高倍数富集、高精度测定和高通量生物效应分析研究工作,在方法学上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创新点:(1) 提出了可维持纳米材料原有理化性质的高倍数富集新原理,解决了样品前处理过程中纳米材料形态易发生变化的难题,并发展了可适用于复杂环境和生物体中纳米材料的高倍数富集新方法;(2) 搭建了痕量纳米材料组成识别、粒径表征和定量测定的仪器新平台,为纳米材料的环境和生物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3) 创建了纳米材料生物效应高通量预测分析新方法,为纳米材料的安全应用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相关研究方面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

社会经济效益:本成果属于基础研究成果,通过解决环境和生物基质中痕量纳米材料分离富集、形态测定和效应分析三个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纳米材料的风险风险评价和安全设计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应用前景:本成果为环境纳米材料分离富集、形态测定及生物效应分析新方法,旨在为纳米材料环境科学与健康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案与及技术平台,可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纳米科学、毒理学等不同领域研究。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