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连海事大学
完成人:徐建、金小伟、王德高、付强、侯嵩、郭昌胜、闫振广、
吕佳佩、袁懋、刘娜
成果简介:
项目成果以“监测技术-环境行为-风险评估”作为研究主线,开发了6类、60余种新型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揭示了我国典型流域水环境中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环境雌激素等污染物的多介质分布特征,攻克了环境中新型污染物含量低、极性强造成的监测技术难题。项目开发的检测方法在权威检测机构进行了充分验证,并在江苏、广东、河北、湖南、辽宁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受到了多个应用单位的认可。项目发展和完善了新型污染物水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与技术,创建的基于环境样品分析监测的新型污染物风险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职称,相关成果在全国公安系统得到了推广应用。
创新点及科学价值:
构建了6 类36 种新型污染物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实现了多种新型污染物的同时富集提取,有效的提升了检测效率;首次基于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开发了11 种精神活性物质的被动采样方法,拓展了DGT 技术在水环境痕量新型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范围;建立了水生生物体内12 种新型污染物的富集及检测方法,有效解决了新型污染物在复杂环境介质中浓度低,难以提取、富集和消除复杂基质干扰等难题,具有创新。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技术相比,首次报道了精神活性物质在DGT 扩散相中的扩散系数,水环境中11 种精神活性物质DGT 采样方法的回收率为91.7-97.7%,填补了国内水环境中精神活性物质被动采样检测的空白;应用项目开发的精神活性物质检测方法揭示了城市河流、野生鱼类体内精神活性物质污染特征和富集水平,相关成果在国内公开的文献中尚未见相同报道。在生态风险评价方面,首次提出了我国生殖/繁殖毒性类化合物水生态基准推导方法,基于繁殖损伤推导的壬基酚阈值范围(0.12-0.60μg/L)比美国环保署方法制定的基准值(6.59μg/L)低了一个数量级,且该结论已经得到国际学者的证明和认可,充分体现了本研究结果的先进性。
社会经济效益:
典型新型污染物的监测和风险评估技术在黑龙江、广东、江苏、新疆、河南、湖南、四川、陕西、湖北等地的水污染防治和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了我国环境行业标准,有关政策建议被生态环境部采纳。精神活性物质监控和研判技术在大连、营口、旅顺和东港等地的公安系统得到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应用前景: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检测方法等相关技术指标满足了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要求。其中,6 类36 种抗生素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的回收率为90.2-98%;水生生物体内12 种精神活性物质检测方法的回收率为80-99%。经3 家权威资质机构验证,方法的准确度和重现性较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