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创新英雄们这么说——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巡礼(下)
时间:2018-01-16      来源:人民日报


改image001.jpg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徐芑南


改image002.jpg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高翔


改image003.jpg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金黎平


改image004.jpg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李立浧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徐芑南

  创新要有勇气和底气

  本报记者 刘诗瑶

  创新感言: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底气。勇气来自于:敢于担当,敢为人先,敏锐洞察,抓住机遇。底气来自于:艰苦朴素、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专业基础;善于探索、善于总结的实践经验;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获奖项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

  蛟龙号初次下水,在海面打出漂亮的蝴蝶水花;蛟龙号用机械臂灵活地把一面钛合金五星红旗插到了海底;1000米、5000米,直到7062米,蛟龙号成为世界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当人们为蛟龙号的每一次进步欢呼雀跃时,有位老人默默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他是徐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他用一辈子的辛勤耕耘、执着奉献,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

  互相补台,互不拆台

  上世纪80年代,徐芑南积极投身海洋装备的研制工作,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他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潜器和水下机器人,潜器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000米发展到6000米;其类型有载人、无人、有缆、无缆;其控制方式由载人手控、带缆遥控发展到无缆智能控制。

  2002年,徐芑南担纲蛟龙号总设计师,摆在他面前的却是特别沉重的担子。

  蛟龙号立项之前,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000米,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深度每增加100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难度可想而知。并且,作为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蛟龙号涉及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高比强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术、航行性能优化、水下定位、水下通信、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最前沿技术,需要联合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集智攻关。

  徐芑南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着眼全局,统筹谋划,严格遵循“计算分析、专家咨询、样机试验、实物考核”的研制程序,确保“下得去,能作业;上得来,保安全”的总体设计理念充分落实。

  为了统筹好蛟龙号本体12个分系统工作,他将每一个分系统的“任务输入、成果输出、约束和支撑条件”,按照技术进度和经费,制成表格,按表工作,大大提高效率和质量。徐芑南说:“即使每个分系统都做得很好,放在一起却未必会拼成一个性能优良的潜水器。所有系统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行。”在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中,所有合作者对徐芑南这位总师都是众口一词的赞扬。“互相补台,互不拆台”是徐芑南坚持的一个原则。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