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CAIA奖一等奖:非传统视角下的食品生物安全关键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应用
时间:2021-12-31      来源: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完成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州海关技术中心、拱北海关技术中心

完成人:邓婷婷、郑秋月、苗丽、张九凯、赵福振、王金玲、邢冉冉、张秀平、罗宝正、陈颖

成果简介:

项目以非传统视角下的物种真伪、致敏原和转基因等国内外新发、频发、突发的食品生物安全及其密切相关联问题为关键技术突破口,攻克了物种鉴别、致敏原和转基因产品检测方法开发及标准制定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创新性集成快检、多靶标高通量鉴定、非定向智能化分析、精准定量检测等一系列分析测试手段,建立了精准鉴定方法133项、现场快检方法47项、定量检测方法32项、高通量非靶向鉴别脊椎动物114种和食用植物102种、高通量筛查方法8项,成功研制且规模化生产国家标准样品27种,为食品掺假、转基因和过敏原检测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项目成果对于保障生物安全监管的依法实施、促进食品和农业行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保障出口食品农产品贸易等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点及科学价值:

项目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核酸精准分析、深加工食品定量、食品现场快检及非靶向高通量鉴别等方法,克服了部分传统方法受环境、气候、加工方式等影响带来的局限性,在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具有普遍优势,为食品真实性鉴别、转基因及过敏原成分精准检测提供了前沿技术手段并引领了食品成分未知物分子识别鉴定的国际发展新方向。此外,项目基于样品空间分布特性和特定量值变化规律,成功研制并规模化生产27种国家标准样品,可配套三百余项国内外标准使用,填补了国内非传统食品生物安全因子的检测、方法校正和质量控制用标准样品的空白。

社会经济效益:

成果在市场监管、公安、海关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广泛持续推广应用,为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市场流通各环节不合格食品,实施精准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提高了国内市场监管和公安执法部门的管理水平。在维护社会和市场稳定、保护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应用前景:

应用于政府监管执法服务,加强市场农牧渔业产品与食品监督。本项目成果在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等进行了推广应用,可有效识别真伪动物制品、过敏原和非法转基因产品,在保障食品安全、遏制野生动物交易方面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应用于海关系统执法把关服务,促进国际贸易,守护国门安全。项目组在沈阳、青岛等海关检测部门进行了推广应用,为进境商品口岸执法把关、促进了企业出口创汇、打击走私野生动物制品方面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应用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3项,为企业全产业链自检自控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关检测方法在众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进行了应用推广,部分检测方法被转化为产品进行生产销售,并取得了不菲的销售业绩。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