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项目领域
3.生态与环境领域(1993年-2024年)
序号 | 获奖时间 | 奖项等级 | 项目名称 |
1 | 2024年 | 一等奖 | 催化发光在线与原位气体传感体系构建及应用 |
2 | 2024年 | 一等奖 | 微界面自由基识别与示踪方法及其应用 |
3 | 2024年 | 一等奖 | 单细胞/颗粒中金属元素分析新方法及应用 |
4 | 2024年 | 二等奖 | 基于分子印迹微萃取技术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与应用 |
5 | 2024年 | 二等奖 | 光纤表面功能化调控机理及其化学参量敏感特性研究 |
6 | 2023年 | 一等奖 | 基于新型识别元件的环境污染物光电快速分析技术研发及应用 |
7 | 2023年 | 一等奖 | 基于微纳材料光化学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
8 | 2023年 | 一等奖 | 核酸适体灵敏检测环境健康相关分子的新方法及识别机制研究 |
9 | 2023年 | 一等奖 | 基于微等离子体的小型化原子光谱分析新方法、仪器及应用 |
10 | 2023年 | 二等奖 | 面向生命健康的光电化学传感新方法 |
11 | 2022年 | 特等奖 | 新污染物筛查方法及其应用 |
12 | 2022年 | 一等奖 | 纳米材料分离测定及其生物效应分析新方法 |
13 | 2022年 | 一等奖 | 新型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及降解转化机制研究 |
14 | 2022年 | 一等奖 | 典型污染物的绿色样品前处理及其环境行为过程研究 |
15 | 2022年 | 一等奖 | 环境污染因子光电传感新方法研究 |
16 | 2022年 | 一等奖 | 高稳定生物传感器研究及其在渔业环境微污染分析领域的应用 |
17 | 2022年 | 一等奖 |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用于痕量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快速原位分析 |
18 | 2022年 | 一等奖 | 碳基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环境样品处理和色谱分离中的应用 |
19 | 2022年 | 二等奖 | 湖库消落带土壤原位监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
20 | 2022年 | 二等奖 | 基于新型功能化材料的重金属及其形态分离分析 |
21 | 2021年 | 一等奖 | 沉积物典型污染物分析技术及其环境过程研究 |
22 | 2021年 | 一等奖 | 水体典型污染物高效微富集及灵敏传感检测技术与原理 |
23 | 2021年 | 二等奖 | 基于可穿戴电化学传感的重金属离子智能精准检测及应用 |
24 | 2021年 | 二等奖 | 纳米三等奖氧化钼表面等离子体特等奖性的调控及环境分析应用研究 |
25 | 2021年 | 二等奖 | 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化学传感构建策略 |
26 | 2021年 | 特等奖 | 生物及环境样品中二等奖维纳米材料和有机物的分析表征技术 |
27 | 2021年 | 一等奖 | 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的环境电分析传感机理研究 |
28 | 2020年 | 特等奖 | 环境毒理研究的质谱新方法 |
29 | 2020年 | 一等奖 | 新型污染物的多层次高灵敏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 |
30 | 2020年 | 一等奖 | 环境介质中重点防控重金属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
31 | 2020年 | 一等奖 | 水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监测及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32 | 2020年 | 二等奖 | 基于天然生物大分子的荧光分析及应用研究 |
33 | 2019年 | 特等奖 | 基于多孔骨架材料的分离分析研究 |
34 | 2019年 | 一等奖 | 基于探针电离质谱的复杂体系快速分析方法 |
35 | 2019年 | 一等奖 | 增强型纳米金属氧化物传感分析体系研究 |
36 | 2019年 | 二等奖 | 基于ETDLAS及UV-DOAS光谱联用的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研制与应用 |
37 | 2019年 | 二等奖 | 基于碳点及磁性材料的水体污染物灵敏检测技术与应用 |
38 | 2019年 | 二等奖 | 土壤氮素流动分析准确度与效率提升的关键技术构建及应用 |
39 | 2018年 | 一等奖 | 金属形态分析、识别与示踪方法及其应用 |
40 | 2018年 | 二等奖 | 复杂背景气体的高灵敏微型化色谱分离与现场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
41 | 2018年 | 二等奖 | 痕量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同步、高效、低成本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
42 | 2018年 | 二等奖 | 环境检测及安全防护用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应用 |
43 | 2018年 | 二等奖 | 微纳结构半导体气体传感器表界面调控及其对VOCs的高灵敏检测方法 |
44 | 2018年 | 三等奖 | 基于微波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水中多金属同时在线检测技术 |
45 | 2018年 | 三等奖 | 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在环境激素类水污染物电催化与传感的应用 |
46 | 2018年 | 一等奖 | 纳米材料特等奖殊表面理化性质活性位点的电化学敏感特等奖性 |
47 | 2018年 | 一等奖 | 石墨烯和过渡金属二等奖维微纳米结构材料的生化分析应用 |
48 | 2017年 | 特等奖 | 痕量环境污染物的筛查与溯源新方法 |
49 | 2017年 | 一等奖 | 水循环过程监测分析技术集成及其在水资源调控中的应用 |
50 | 2017年 | 青年奖 | 功能化磁性复合材料在痕量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51 | 2017年 | 一等奖 | 基于界面作用的发光传感器与分子探针研究 |
52 | 2016年 | 一等奖 | 基于纳米材料与质谱的典型生物及环境污染物分子分析新方法 |
53 | 2016年 | 二等奖 | 基于纳米材料与溶剂微萃取的高效富集环境水样中痕量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杀虫剂及典型POPs等的新技术研究 |
54 | 2016年 | 二等奖 | 功能纳米材料在环境有害物质微富集与传感的应用研究 |
55 | 2016年 | 三等奖 | 扬尘颗粒物分析测试技术研究及应用 |
56 | 2015年 | 一等奖 | 环境中痕量物质的分离富集技术及分析方法研究 |
57 | 2015年 | 二等奖 | 大气环境中放射性碘与氡测量方法及关键技术 |
58 | 2015年 | 青年奖 | 高灵敏半导体纳米结构气体传感器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检测 |
59 | 2015年 | 青年奖 | 基于XRF的总汞在线分析方法 |
60 | 2015年 | 三等奖 | 发光二等奖极管诱导荧光法高效检测苯并芘 |
61 | 2015年 | 二等奖 | 基于离子淌度质谱技术的全二等奖维分离分析新方法研究 |
62 | 2014年 | 二等奖 | 水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纳米电化学检测方法 |
63 | 2013年 | 二等奖 | 大气细颗粒物(PM2.5)实时在线源解析技术 |
64 | 2013年 | 二等奖 | 基于若干新材料的环境污染物的固相(微)萃取技术 |
65 | 2013年 | 三等奖 | 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及其在典型区域的应用 |
66 | 2013年 | 三等奖 | 三等奖种典型离子色谱技术在环境、食品等领域中的应用 |
67 | 2012年 | 三等奖 | GC/NCI-MS和UPLC/MS-MS测定环境样品中痕量卤代阻燃剂的新方法 |
68 | 2012年 | 三等奖 | 国产离子色谱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
69 | 2012年 | 二等奖 | 基于微等离子体的元素分析方法及仪器小型化研究 |
70 | 2011年 | 二等奖 | 红树林湿地典型PAHs环境行为原位研究新方法 |
71 | 2011年 | 三等奖 | 二等奖氧化钛纳米材料及离子液体微富集技术分离检测典型环境污染物研究 |
72 | 2011年 | 二等奖 | 基于离子液体的新型分散微萃取技术 |
73 | 2011年 | 一等奖 | 基于无机-有机复合体系的高选择性分析化学新方法研究 |
74 | 2011年 | 一等奖 | 浊点萃取和膜萃取技术在超痕量分离和测定中的应用研究 |
75 | 2008年 | 二等奖 | 竹炭和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76 | 2008年 | 三等奖 | 微量氧气体标准物分析方法和定值方法的研究 |
77 | 2007年 | 二等奖 | 温室气体监测用气体标准物质的研究 |
78 | 2007年 | 二等奖 | 紫外光电子能谱-飞行时间质谱在大气瞬态物种探测和反应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
79 | 2007年 | 二等奖 | 多壁碳纳米管和液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80 | 2006年 | 一等奖 |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分析的若干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
81 | 2006年 | 二等奖 | 复杂环境介质中痕量污染物和手性污染物分析的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
82 | 2005年 | 一等奖 | 离子液体和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83 | 2004年 | 三等奖 | 环境生物体系铝形态的分析研究 |
84 | 2003年 | 一等奖 | 环境体系中痕量元素及其形态分析的流动注射预富集分离与原子光/质谱联用新技术方法 |
85 | 2003年 | 二等奖 | 大气汞在贵州铜仁地区沉积模式 |
86 | 2002年 | 一等奖 | 环境中硒的形态分析方法 |
87 | 2002年 | 二等奖 | 系列快速水质分析盒的研制与应用 |
88 | 2002年 | 三等奖 | 天然气中汞污染的研究 |
89 | 2001年 | 一等奖 | 复杂基体中痕量阴、阳离子,过渡金属及镧系元素的离子色谱法分析研究 |
90 | 2001年 | 一等奖 | 有机锡化合物形态分析方法研究 |
91 | 2001年 | 三等奖 | 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多维离子色谱柱同时分析阴阳离子 |
92 | 2001年 | 二等奖 |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 |
93 | 2000年 | 一等奖 | 膜萃取-微捕集方法在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直接测定中的应用研究 |
94 | 2000年 | 三等奖 | 硒在张家口地区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土壤硒形态的研究与应用 |
95 | 2000年 | 三等奖 | 原子荧光光谱法在测定食品、水和废水中As、Hg、Se等微量元素含量的应用 |
96 | 2000年 | 三等奖 | 富里叶红外光谱法用于烟道气排放有毒空气污染物监测的研究 |
97 | 1998年 | 二等奖 | 微量样品的X射线定量相分析及其在呼吸性粉尘内游离二等奖氧化硅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98 | 1997年 | 一等奖 | 有害废物分析测试方法与标准物质研究 |
99 | 1996年 | 二等奖 | 水和废水中无机污染物新的监测方法研究 |
100 | 1995年 | 二等奖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湾水系中微量B族维生素的研究 |
101 | 1994年 | 一等奖 | 微环境性质和分子的发光及吸光现象 |
102 | 1993年 | 二等奖 | 长春市大气中气相有机污染物探查 |
103 | 1993年 | 二等奖 | 氢氧同位素标准水样的研制 |
104 | 1993年 | 二等奖 | 天然水中痕量元素的复合螯合剂—活性碳柱现场富集方法研究和在环境背景值研究中应用 |